1/3国家痴呆发病在下降

天下无呆
2023-02-25 / 0 评论 / 93 阅读 / 正在检测是否收录...

受访专家: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 韩 璎

北京医院神经内科主任 陈海波

本报记者 张 芳

痴呆症是一种高龄老人的常见疾病,也已成为一个严重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世界卫生组织2021年发布的《公共卫生领域应对痴呆症全球状况报告》指出,估计目前有超5500万人患痴呆症,预计这一数字到2030年将上升到7800万,2050年达到1.39亿。不过,美国阿尔茨海默病协会会刊《阿尔茨海默病与痴呆症》于2022年底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虽然全球痴呆症患者人数在不断增加,但部分国家的发病率已开始降低,这种趋势在部分地区甚至持续了30年之久。

图片名称

30年间,71国发病率降低

痴呆症(又名“失智症”)是一系列可影响大脑记忆等认知功能的疾病,其中又以阿尔茨海默病最常见,约占痴呆症患者的60%以上。由于该病会损害记忆、语言、视空间、注意力、理解力等多种认知功能,患者的生活能力大幅降低,一旦发展至重症阶段,甚至出现不能吞咽等威胁生命的严重问题。世卫组织官网显示,痴呆症导致的相关残疾已给全球经济带来很大负担。2019年,全球用于痴呆症的费用估计为1.3万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这一费用将增至1.7万亿美元,如果将护理费用的增加考虑在内,则为2.8万亿美元。

除了对健康的直接损害,痴呆症还可引发其他意外伤害。身患痴呆症的老人很容易出现跌倒、烫伤、溺水等意外,迷路和走失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据报道,美国警方经常要追踪迷路的老人,或逮捕患痴呆症的老年扒手,但由于未接受足够的痴呆症相关培训,大部分警察面对患者的困惑和交流障碍都不能采取正确的处理方法,以致老人在逮捕中受伤。

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博士说:“痴呆症不仅剥夺了数百万人的记忆、独立性和尊严,也夺走了我们熟悉的亲人。但令人痛心的是,痴呆症患者没能得到世界的关注。”《公共卫生领域应对痴呆症全球状况报告》显示,全球只有1/4的国家具有支持痴呆症患者及其家属的国家政策、战略或计划。

尽管整体形势不容乐观,上述研究中,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研究人员基于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的分析发现,1990~2019年间,71个国家痴呆发病率降低,约占全球国家数量的1/3,其中西班牙、卢森堡、瑞典等18个国家的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下降幅度为2.4%~12.1%。2020年,美国《神经病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也发现类似结果:自1998年以来,美国、法国、荷兰、瑞典、英国、冰岛等发达国家的痴呆发病率以每10年13%的速率降低。研究者认为,如果全球其他国家可以达到同样的下降趋势,那么到2040年,新发痴呆症病例将减少6000万。

标题文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为什么痴呆症的发病率会在一些国家下降?目前所有发现这一趋势的研究都没能给出确切答案。哈佛大学陈曾熙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系主任阿尔伯特·霍夫曼推测认为,这可能与近几十年来发达国家老年人医疗保健的总体改善有关。北京医院神经内科主任陈海波在接受《生命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部分国家痴呆发病率的下降应该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心脑血管疾病的良好控制。陈海波说,痴呆症可细分为多种类型,其中血管性痴呆的发病风险与心脑血管健康程度直接相关,高血压、中风等血管疾病还是阿尔茨海默病的重要风险因素。因此,做好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管理,必然有利于痴呆症的控制。霍夫曼博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过去几十年,不少西方发达国家都推出了心血管康复计划,越来越多的人使用阿司匹林、他汀等药物控制血压、血脂,这些措施都对降低痴呆发病率有所贡献。

行为相关风险因素的改善。西安大略大学的研究发现,痴呆症的行为相关风险因素,如吸烟,相较以往有了显著下降,这可能是痴呆发病率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教育对大脑储备的提升。陈海波说,继续教育是增加大脑功能储备的重要方式,而大脑储备越多,年老时可“耐受”的认知减退空间就越大。假定研究生的大脑储备为100%,小学教育水平的人可能只有50%,前者显然更能承受认知的部分减退。

但西安大略大学的研究人员提醒,近30年间,代谢疾病风险人群显著增加。研究人员对痴呆、卒中和缺血性心脏病的负担及风险因素归因后发现,高体重指数、高血糖、高收缩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较低的体力活动强度、肾功能不全、酒精摄入等危险因素呈上升趋势。这表明,未来痴呆症的预防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早干预能延缓疾病进程

与部分国家痴呆发病下降趋势不同,我国痴呆症发病仍处于上升阶段。2020年,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病学专家贾建平团队在《柳叶刀·公共卫生》上发表的研究显示,中国60岁及以上人群的痴呆患病率为6.04%,以此推算,中国60岁及以上人群中有1507万痴呆患者,其中阿尔茨海默病有983万,血管性痴呆392万,其他痴呆132万。

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中心-中国AD临床前期联盟主席、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韩璎表示,我国痴呆症控制不良的主要原因是公众对该病的认知不足。

以阿尔茨海默病为例,在临床症状显现前的15~20年,大脑内即可出现阿尔茨海默病特征性的病理改变,如果重视早期阶段的干预,可有效延缓或阻止疾病进程。但韩璎教授在2021年的调查显显示,知晓阿尔茨海默病前期症状的被调查者有78%,而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无法集中等主动就诊的仅占17%。从临床来看,约九成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存在就诊延迟,以致错过了最佳干预时机。很多患者家属都是后知后觉:“老人曾经的症状应该就是这个病”。

要防痴呆须从控制可改变的风险因素做起。《柳叶刀》上发表的一篇论文中列出了12种可控的痴呆风险因素,按照影响力从大到小排序为:中年失聪、早年受教育程度低、晚年吸烟、抑郁症、缺乏社交、脑外伤、在空气污染环境中生活、高血压、缺乏运动、糖尿病、过量饮酒、肥胖症。韩璎强调,防痴呆不只是老年阶段的事,而是应该从小就开始行动。

老年人如果出现以下7种表现须引起重视:1.自我感觉记忆下降;2.这种感觉在近5年内出现;3.这种感觉在60岁及以上出现;4.对这种感觉很担心,怕患上痴呆症;5.这种感觉持续存在;6.因这种感觉主动就医后,即使初次量表筛查全正常,也要每年查一次量表,看变化趋势是否有下降;7.知情者(如长期共同生活的亲人、保姆等)证实,患者记忆力有下降或有轻微精神行为异常。其中,第4条尤其重要,一旦出现就应到专科门诊就诊。

韩璎最后表示,如果我们从现在行动起来,加强对痴呆症的认识,早发现、早干预,10~20年后就可能迎来痴呆发病率下降的拐点。

文章来源:环球日报

评论 (0)

取消

闽公网安备 350784020101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