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照护 下的文章 - 天下无呆
**手机版登陆界面按钮/>
** 显示logo图标语句/>
首页
老年用品
辅助定位
APP下载
意见建议
赞助平台
关于我们
开始搜索
1
什么是混合性痴呆?有多少患者是混合性痴呆症?它的危害更大吗?
402 阅读
2
与失智症共生:学会当自己的医生
355 阅读
3
关于九期一(甘露特钠)疗效调查
339 阅读
4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照护要点
254 阅读
5
同型半胱氨酸是最准确的独立健康指标
221 阅读
最新研究
治疗体会
照护交流
名医推介
心情驿站
AD知识
搜 索
标签搜索
视频
非药物治疗
AD
症状
意见反馈
照护
新冠病毒
大脑炎症
天下无呆
累计撰写
130
篇文章
累计收到
7
条评论
首页
栏目
最新研究
治疗体会
照护交流
名医推介
心情驿站
AD知识
页面
老年用品
辅助定位
APP下载
意见建议
赞助平台
关于我们
找到
11
篇与
照护
相关的结果
2024-02-22
甲减:增加痴呆症风险,老年人要注意防范
甲状腺的功能障碍已被认为是导致可逆认知功能障碍的一种原因。因此,甲状腺刺激激素长期以来一直为痴呆筛查测试的一部分。在过去,一些基于人群的研究表明了甲状腺功能的异常(减退)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 AD)的联系。甲状腺激素的角色甲状腺激素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和调节功能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它参与介导大脑淀粉样蛋白加工处理流程,如果异常可导致神经性退化与甲状腺激素介导的机制和血管机制,从而增加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2022年美国布朗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患有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也称为甲状腺功能低下)的老年人患痴呆症的风险可能更高——而对于需要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的人来说,患痴呆症的风险甚至更高。当甲状腺不能产生足够的甲状腺激素时,就会发生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这会减缓新陈代谢。症状包括疲劳、体重增加和对寒冷敏感。“在某些情况下,甲状腺疾病与可以通过治疗逆转的痴呆症状有关,”主要研究作者、布朗大学沃伦阿尔珀特医学院家庭医学临床助理教授 CH Weng 博士说。 “虽然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证实这些发现,但人们应该意识到甲状腺问题可能是痴呆症的危险因素,以及可以预防或减缓不可逆转的认知衰退的可用疗法。”该研究发表在美国神经病学学会的医学杂志《神经病学》上。甲减病史与痴呆风险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分析了新诊断出患有痴呆症的 7843 人的健康记录,并将其与相同数量的未患痴呆症的人进行了比较。他们的平均年龄为 75 岁。研究人员查看谁有甲状腺功能减退或甲状腺功能亢进病史。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也称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是指甲状腺产生过多的激素。这可以增加新陈代谢。症状包括意外体重减轻、心跳加快或不规则以及紧张或焦虑。共有 102 人患有甲状腺功能减退症,133 人患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研究人员发现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和痴呆症之间没有联系。在痴呆症患者中,有 68 人或 0.9% 患有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而没有痴呆症的人中有 34 人或 0.4% 患有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当研究人员对可能影响痴呆风险的其他因素(如性别、年龄、高血压和糖尿病)进行调整后,他们发现 65 岁以上患有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人患痴呆症的可能性比同龄人高 80%。没有甲状腺问题。对于 65 岁以下的人,有甲状腺功能减退病史与痴呆风险增加无关。当研究人员只观察那些因甲状腺功能减退而服用药物的人时,他们发现他们患痴呆症的可能性是不服用药物的三倍。“对此的一种解释可能是,这些人在需要治疗的情况下更容易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症状,” Weng博士说。甲减症状自查表那么,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有甲减?以下是一个简易的症状自查表(来源:人民网,2016年)我感到乏力,常常犯困,体力和精力都很不足。我的大脑思维迟钝,注意力很难集中,记忆力下降,我的行动和反应变慢了。我的体重增加了。我的皮肤变得干燥,我的指甲变得很脆、灰白、易折断。我常常会觉得冷(即使其他人都觉得很舒服的时候也是如此)。我有许多负面的想法,感到情绪低落抑郁。我的肠道功能和代谢水平,好像也都运转慢了,有时候还会便秘。我感到肌肉和骨骼僵硬疼痛,我的手感到麻木。我的血压增高或心跳变慢了。我的胆固醇水平增高了。如果你有五项或五项以上为“是”,就有可能正患有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应该到医院检查与诊断——去内分泌科做诊断。去内分泌科做诊断甲状腺相关的疾病是属于内分泌领域,事实上甲状腺是内分泌的第二大疾病(次于糖尿病),而甲减更是其中最多的案例。据统计,中国有超过5000万原发性甲状腺疾病患者,其中多达4000万为原发性甲减患者。初期的甲减因为症状轻微,往往让患者把这种疾病和其他疾病混淆起来,甚至由于不知道这种疾病的存在。随着时间积累,甲减的危害会进一步增加,导致心率降低、血脂紊乱、便秘、抑郁症等更为明显的症状,甚至让机体形成器质性病变,导致更多更为严重的机体功能失调和疾病。哪些人易患甲减女性较男性更容易得甲状腺疾病,特别是甲减,每6个女性就会有一个可能患上甲减。怀孕和分娩后的女性易患甲减,大约5%的女性在妊娠期间发生甲状腺功能减退。因此在医学意义上,甲减的高危人群是35岁以上的女性群体。男性、儿童和青少年同样也可能会得甲状腺疾病。容易得甲状腺疾病的人群包括: ●有甲状腺炎(甲状腺的炎症)家族史者 ●患有1型糖尿病或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者 ●年龄超过50岁者,或绝经后的女性 ●曾经接受过甲状腺手术者 ●患有唐氏综合症或特纳综合征者 ●曾经接受过放射性碘治疗者 ●颈部曾经接受过大剂量X线或放射治疗者 ●白种人或亚洲人得病风险比其他人种高信息参考源:1)甲减自查表(2016年人民网)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16/0527/c404490-28385521.html2)American Academy of Neurology. "Thyroid problems linked to increased risk of dementia." ScienceDaily. ScienceDaily, 6 July 2022. 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2/07/220706165418.htm文章来源:黄手环行动
2024年02月22日
129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2024-02-20
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出现“黄昏综合征”(“日落现象”或“落日综合征”),怎么干预?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认知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的逐渐下降。AD患者在病程的某些阶段,可能会出现一种特殊的行为现象,即在傍晚或夜晚,出现意识混乱、焦虑、激越、定向障碍等症状的加重,这种现象被称为“黄昏综合征”(也叫“日落现象”或“落日综合征”)。黄昏综合征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也给照料者带来困扰和压力。黄昏综合征的诱因?那么,黄昏综合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呢?目前,医学界还没有明确的答案,但有一些可能的因素,包括:·生物钟的紊乱。生物钟是指人体内的一种调节睡眠和觉醒的机制,它受到光照、温度、食物等因素的影响。AD患者的生物钟可能受到病变的影响,导致白天和黑夜的分辨能力下降,从而在傍晚或夜晚出现意识混乱。·环境的变化。傍晚或夜晚,光线变暗,声音变小,人们的活动减少,这些环境的变化可能让AD患者感到不安、不熟悉或不安全,从而引发焦虑或激越。·疲劳的积累。AD患者在白天可能会经历各种认知和情绪的挑战,导致精神和体力的疲劳,这些疲劳在傍晚或夜晚可能会爆发出来,表现为行为紊乱。·其他的影响因素。一些身体疾病、药物副作用、睡眠障碍、营养不良、疼痛、感染等,也可能加重或诱发黄昏综合征。如何应对“黄昏综合征”那么,如何有效地干预和缓解黄昏综合征呢?这里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供参考:·保持规律的生活习惯。尽量让AD患者按时起床、进餐、活动和睡觉,避免白天过度休息或睡眠,保证夜间的睡眠质量,有助于维持生物钟的稳定。·增加白天的阳光照射。白天,尽量让AD患者接受足够的自然光或人工光,特别是早上的光照,可以调节生物钟,促进睡眠和觉醒的节律。·增加白天的适度活动。白天,安排一些适合AD患者的体力和脑力活动,如散步、做家务、听音乐、玩游戏等,可以消耗多余的精力,增加兴趣和满足感,减少夜间的激越和焦虑。·减少傍晚和夜晚的刺激。傍晚和夜晚,尽量避免给AD患者带来过多的刺激,如大声说话、看电视、吵架等,可以选择一些安静和放松的活动,如阅读、按摩、冥想等,帮助患者平静下来。·营造舒适的睡眠环境。傍晚和夜晚,保持室内的温度、湿度和通风适宜,避免过冷或过热,保持床铺的干净和舒适,避免过硬或过软,保持房间的适度光线,避免过暗或过亮,可以在床头放一些熟悉的物品,如照片、玩具、枕头等,增加患者的安全感。·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如果AD患者的黄昏综合征非常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和睡眠,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给予一些药物治疗,如褪黑素、抗抑郁焦虑的药物、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等,但要注意药物的剂量、时间和副作用,避免过度用药或滥用药物。·给予耐心和关爱的陪伴。当AD患者出现黄昏综合征时,照料者要保持冷静和耐心,不要和患者争吵或强行制止,要给予温柔和安慰的语言,轻轻地提醒患者现在的时间和地点,向患者保证一切都很好,每个人都很安全,让患者感受到你的关爱和支持。总之,黄昏综合征是AD患者常见的一种行为现象,它给患者和照料者带来了不少的困扰,但通过一些有效的干预措施,可以缓解和改善这种现象,提高患者和照料者的生活质量。文章来源:主观认知下降
2024年02月20日
74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2024-02-09
二甲双胍恐损害大脑认知功能,加剧阿尔茨海默症病理。
二甲双胍(Metformin)是治疗II型糖尿病的一线药物,可通过抑制肝脏葡萄糖的产生而发挥降糖作用。早在1957年,二甲双胍便被正式运用于临床治疗糖尿病;在我国也有着超30年的临床应用经验。全球范围内,约有1.5亿人在服用二甲双胍,可谓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口服降糖药之一。当然,二甲双胍之所以能被“每月一夸”,是因为其远超降低血糖的效果。随着科学的不断推进,对二甲双胍的研究从未停止,现阶段发现的药物作用已超过20种,包括:保护心血管、减少超重/肥胖、改善血脂代谢、降低部分肿瘤风险等,以及改善阿尔茨海默症(AD)。先前,研究者观察到一个常见的现象——2型糖尿病患者罹患阿尔茨海默症的风险往往会增加,推测两种疾病具有共同的致病机制“胰岛素抵抗”。而作为一种强效的胰岛素增敏剂,二甲双胍能够通过激活AMP依赖的蛋白激酶(AMPK)对机体的新陈代谢产生益处,并发挥作用。基于此,二甲双胍成为治疗AD的“最具竞争力”候选药之一。但反转出现了!近日,Nature子刊上最新发表的研究却给了大家“当头一棒”——长期二甲双胍治疗可能会损害AD个体的大脑认知功能。更具体来说,“神药”二甲双胍的药效应该分情况讨论,对于年轻和老年以及AD个体会产生不同影响。在年轻小鼠中,长达1-2年的二甲双胍治疗能够提高它们的注意力、抑制控制和联想学习能力;然而,在年纪大一些的小鼠中,长期服用二甲双胍则会导致记忆保持力和辨别学习能力受损,尤其是本身患有AD的。研究者选择了两种小鼠来开展实验,包括非转基因小鼠C57BL/6(正常)和转基因小鼠3xTg-AD(罹患AD),并在它们的几乎整个生命周期内服用了二甲双胍。根据小鼠的每日饮水量(约5mL/天)计算得出二甲双胍的给药剂量为300mg/kg/天,换算为人类临床上使用的2000mg/人/天。在年轻的C57BL/6小鼠中,二甲双胍的“神药”地位并未被撼动。在服用二甲双胍的情况下,年轻小鼠的注意力、抑制控制和联想学习能力均得到了增强。具体来说,研究者采用五项选择连续反应时间任务(5-CSRT)测试了小鼠的注意力情况。结果显示,在二甲双胍治疗下,年轻小鼠表现出更高的反应准确性、更低的过早反应以及对正确刺激更高的持久性反应。也就是说,二甲双胍增强了年轻C57BL/6小鼠与额叶相关的执行功能。与此同时,研究者还采用目标定位配对联想学习(PAL)任务评估了小鼠脑颞叶相关的学习和记忆,发现:在准确性和纠正试验中存在明显的药物与时间交互作用,说明二甲双胍提高了小鼠的学习表现能力。不过,上述“改善作用”仅存在于12-14个月大的中年小鼠中,而非17个月大的大龄小鼠中。然而,反转出现了!在超过19个月大的老年C57BL/6小鼠中,长期二甲双胍治疗却带来了一定的健康弊端——老年小鼠的视觉分辨和记忆保持能力受到了损害。视觉分辨和反转学习测试显示,二甲双胍治疗后的25月龄小鼠的视觉分辨能力出现了障碍,但反转学习能力相当(说明认知灵活性方面没有差异)。同时,当研究者采用保持记忆测试小鼠后发现,与对照组相比,服用二甲双胍的表现出记忆保持障碍。而在本身就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个体中,长期二甲双胍治疗更是加剧了AD小鼠的认知能力下降。众所周知,“神药”二甲双胍具有延长寿命的作用,而这一趋势确实体现在3xTg-AD小鼠身上。但是PAL测试显示,长期二甲双胍治疗导致AD小鼠的关联性学习障碍,加剧了认知能力的下降。进一步的探究找到了这把打开“潘多拉魔盒”的钥匙——AD小鼠中海马AMPKα1-亚基的上调。正如文首提及的那样,AMPK功能紊乱以及AMPK亚基表达改变会诱发AD病理;而服用二甲双胍后,小鼠海马中AMPKα1的表达明显增加,进而诱导了认知障碍的发生。与此同时,长期二甲双胍治疗还会增加Aβ寡聚体以及Aβ斑块的水平,明显增加Ser356和Thr231处的p-tau水平。这些发现都证明,二甲双胍的长期治疗会加剧AD病理。综上所述,二甲双胍不适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症,长期服用甚至会导致AD小鼠的学习障碍以及加重AD病理。不过,也不必一棒子打死,二甲双胍的适用情况需要分类讨论——在年轻小鼠中,二甲双胍的治疗确实增强了认知;但在老年和AD小鼠中,长时间的服用却诱导认知障碍和加剧AD病理。当然,上述研究还停留在动物实验层面,需要进一步的人类试验去进一步证明。但这一发现也给临床用药带来了警示,在AD患者中使用二甲双胍需要尤其小心!还是那句话,“药无完药”,连“神药”二甲双胍也有翻车的时候......参考资料:[1]Cho SY, Kim EW, Park SJ, Phillips BU, Jeong J, Kim H, Heath CJ, Kim D, Jang Y, López-Cruz L, Saksida LM, Bussey TJ, Lee DY, Kim E. Reconsidering repurposing: long-term metformin treatment impairs cognition in Alzheimer's model mice. Transl Psychiatry. 2024 Jan 18;14(1):34. doi: 10.1038/s41398-024-02755-9. PMID: 38238285; PMCID: PMC10796941.撰文|Swagpp排版|Swagpp文章来源:梅斯医学
2024年02月09日
59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2023-09-28
对阿尔茨海默症有帮助的食品
老年痴呆患者越来越多,根据国际阿尔茨海默病协会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每20位65岁以上老人中就有一位患老年痴呆,老年痴呆患者数已经居世界第一位,必须引起高度警惕。虽然目前还没有一种药物可以治愈老年痴呆,但大量的科学研究为我们提供了许多预防痴呆的办法。研究表明,中老年人在饮食中添加抗氧化成分,能有效预防老年痴呆。此因抗氧化成分可保护免疫系统,能有效抗击疾病,对抗自由基,缓解衰老。如果我们能每天从饮食中摄取足量的抗氧化剂,有助于防病强身。德国乌尔姆大学研究也发现,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抗氧化剂维生素C和β胡萝卜素的血清浓度明显偏低,常吃富含抗氧化剂的食物,能有效降低患阿尔茨海默病的机率。预防痴呆和消灭自由基的最好物质是抗氧化营养物,例如维生素B、C、E和胡萝卜素等抗氧化物质的摄取,能扫除体内自由基,预防老年痴呆。每天吃一些富含抗氧化成分的天然食物,能帮助你活过百岁不痴呆。富含抗氧化成分的天然食物1、鸡胸肉鸡身上的各部位,唯独鸡胸肉富含肌肽,具有抗氧化的作用。2、核桃美国的研究者指出,核桃中含有大量抗氧化剂(欧米伽-3脂肪酸),对防止大脑功能的退化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能降低罹患老年痴呆症的风险。3、肉桂做菜时加入1茶匙桂皮粉或干桂皮,有助于阻碍大脑中导致认知障碍症的蛋白质生成。4、胡萝卜胡萝卜能保护视力,让人患上认知障碍症的风险大幅降低。当我们体内维生素A含量不足的时候,β胡萝卜素能转化为维生素A发挥抗氧化作用,并保护视力,而保护视力能让人患上认知障碍症的风险降低63%。5、西红柿(番茄)西红柿含有番茄红素,具强大的抗氧化作用。6、苹果经常吃苹果能让大脑中生成一种化合物,改善人们的记忆力、学习能力、情绪和肌肉运动能力。一项早期研究发现,苹果皮中富含抗氧化剂槲皮素,有助于防止与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症)等退化性疾病相关的大脑组织损伤,有助于保护记忆力。7、西兰花西兰花的抗氧化力极强,是公认的养生食材。西兰花的抗氧化力极强,对抗老年痴呆症强有力。西兰花是公认的养生食材,含有200多种能抗氧化的植物化学物质,抗氧化力非常强,对抗老年痴呆症强有力。8、豆芽豆芽富含一种植物化学物质,它的抗氧化作用和排毒能力都很强。9、鱼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科学家发现,欧米伽3脂肪酸血液浓度较低的人更容易发生脑萎缩,其记忆力测试的结果成绩更差。鱼类(尤其是深海肥鱼)富含能减少体内炎症的欧米伽3脂肪酸,此种不饱和脂肪酸有助于保护脑细胞。10、花生花生是营养丰富的坚果,可抗老化,增强记忆力,延缓大脑衰退。11、小米小米富含维生素B1、B2以及大量色氨酸和谷基酸,对大脑很有益处。12、菠菜研究发现,类黄酮能推迟和认知障碍症有关的β淀粉样斑块的形成。菠菜中至少含15种不同的抗氧化剂类黄酮,常吃菠菜可减轻记忆力衰退。13、杏仁研究指出,高血压患者补充维生素E能降低罹患认知障碍症的风险。杏仁富含维生素E,可改善血管健康。14、黄花菜黄花菜堪称一种“健脑菜”,富含维生素A、B、C、D、植物脂肪、16种氨基酸以及多种微量元素。
2023年09月28日
63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2023-01-09
照护父亲九年,我离世界越来越远
贴身照护一个老人九年,是什么样的体验? 很少有人能给出一个详实的答案。关于「老」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大部分人所知不多。我们倾向于相信,「老」是一件能够被钱解决的事,好的医疗机构,好的养老院,但郭强生不这么认为。他已经照顾自己的父亲九年了。 2013年,郭强生的父亲确诊失智。他必须面对一个选择:是继续自己的事业,把父亲放在养老机构,还是回到老家,照顾父亲?那时,他在台湾「东华大学」任职,是创作与英美文学研究所教授。他从高中开始写作,拿过各种文学奖,是业内知名的写作者。如果选择后者,一切都要归零,他要用自己的人生来置换父亲的晚年。两年后,他决定停薪留职三年,回到台北照顾父亲,直到今天。这漫长的九年,郭强生一直说起这个时间长度(采访于2022年底进行)。长期照护的生活是机械的、繁杂的,郭强生觉得自己离外界越来越远,他时时感到疲累,正如日本记录家庭看护者困境的《看护杀人》一书中写道:「长期压抑的家庭看护者,他们的压力就像是在空杯子上慢慢加水,快到杯缘处,似乎还能承受,等到再满上,压力就如同杯中的水满溢出来,崩塌殆尽。」 借由长期照护的经验,郭强生窥见衰老的真相。老不是突如其来的,而是一点一点发生的。但整个社会尚未准备好照顾老人到九十多岁甚至一百岁。社会对老年的展示,走在两个极端,要么用花花绿绿的词语包装「老」,强调老人要「乐活」,要么把老去的过程说得凄凉恐怖。真正需要被看见的,是看护人才的流失、社会福利支持不足。 郭强生今年58岁,他和父亲,现在是两个老人一起过生活。对「老」的学习应该是当下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重要的事,因为即将到来的,很可能就是这样:一个老人,照顾另一个老人。以下内容由郭强生的讲述整理而成。一、 2013年秋天的时候,父亲也85、86了,被诊断出失智。要说失智这件事情有什么节点,真的很难判断,问题就是慢慢地、不明显地出现了。 家里那时候问题挺复杂的。我在花莲教书,给父亲打电话,他的同居人说你爸爸在睡觉。她想把我和父亲隔绝开,后来她直接把父亲的手机给没收了。有一次我跑回来,家里没人,灯全暗的,我爸躺在那边,电锅里就蒸了几个豆角跟几块豆腐,我甚至在家里发现一根很长的、放在嘴巴里的胃管。我觉得不能再这样下去,决定要正视父亲该如何照护的问题。 那时,很突然地,我得知哥哥罹患第三期的肿瘤。哥哥生病之前,我心里仍然会觉得,还是有人可以帮你分担一点。后来,哥哥去世了,恋人又向我提出了分手。那是我最糟糕的时候。 我学会一件事情,不要再给自己找可以想象、可以依赖的东西,无谓地消耗期待。自己先开始做吧。 身边的人说,你怎么可能顾得上嘛,送养老院不就好了。但是我觉得,这不只是解决父亲没人照顾、送养老院的问题,是如果我们一辈子活在这个世界上,只有那么几段重要关系的话,我们要如何对待它们。照护不是责任分担或是义务,而是我的心愿。我没有婚姻、子女、家庭要照顾,我的心愿就是陪着父亲,让这个家画上最后的句点,做那个把原生家庭维持到最后的人。我们这一代同志,是原生家庭最后的照顾者。 照顾父亲,第一件事是要去找看护、外劳(外籍劳工)。那时候,台湾的养老从法条到日常事务方面都有问题。本地劳工不做24小时看护,做满8个小时就下班,那剩下的16小时该怎么办?唯一能够求助的只有24小时的住家外劳,但是申请外劳要有两位医生提供的医疗证明,证明老人真的需要。防外劳跟防贼一样,又防我们滥用医疗资源,医生也不敢随便开。 刚刚开始申请,外劳不可能那么快到,我只有一个人。问社区有什么资源,他们说中间会提供短期的社会照顾,一个礼拜免费3个小时。我问那个有什么用,他们说像托儿所那样,白天把他送去,下班就可以把他接回家,可以帮他洗澡,还可以继续共享天伦之乐。我说你听不懂吗,我家里没有别人,我人在花莲,谁早上把他送去,谁晚上把他接回来?我真的焦头烂额,三个月瘦了七公斤,实在是千头万绪。 我还要受到旁边邻居的骚扰。当时政府鼓励居民检举非法外劳,只要谁家有东南亚的义工出现,左邻右舍就可能打电话去检举,检举错了没刑责,检举到一个可以拿5000块(新台币)的奖励。 规则的制定者好像设计了一套很利民的制度,可是每个家都长得不一样。我发现,很多人没有真的想过,现代社会的家庭是怎么样的情况,每个人都用自己很有限的认知,用自己家的样子,来概括这个社会中其他的家庭。 这样子还是不能够好好照顾父亲,所以没有办法,2015年,我向学校申请留职停薪三年,回到台北。 二、 我回台北照顾父亲,大家说,你多可惜,你看你升上正教授了,在学校里头可以做个什么院长了,你就应该把父亲送养老院,你自己的人生还是很重要啊。 但我后来体会到,有什么样的机会,也是幻觉想象。我那时候也快50岁了,我到底还要什么,多做十场演讲吗?去拿一两百万的研究计划吗?我现在放弃的事情,并非全部归零,也许以后能拿回来一部分。但是父亲的家就是走向归零,全部没有了。最难的不是放弃工作,而是我要怎么做,让这个家还能够维持住。 我给自己设下了一个目标。只要父亲还认得我,叫得出我名字,我都不会放弃他。 等新的外劳进来的三个月里,照护父亲的只有我一个人。我真实地感受到看护工作就是一个机械性的劳动。从早上父亲睁开眼睛开始,梳洗、吃药、量血压、吃早点,散步,去医院回来,又要吃中饭,吃完中饭又来一遍,量血压、吃药、睡午觉,清洁家里,然后给他换衣服、洗澡、帮他上厕所,搞到11点就寝,一天的生活大概就是这样子。 那时,我会下楼去超商买杯热咖啡,坐在门口抽根烟。除此之外,我想不到还有什么更好的奖励给自己。外面的世界都有点陌生了。我感觉自己像是来到某个远方的城市,语言不通,我无法跟任何人互动。 我发现人其实也是可以这样过下去的。50岁了,我此刻、眼下就是这种生活,虽然很单调,很茫然,但是,什么东西只是我自己想象的,什么东西是我还想要去贪图累积的,在照护的那三年,这些东西从我生命里头慢慢地退掉了。 父亲就寝之后,外劳剩下的时间就跟家人视讯。可是我没有其他的家人,把父亲送上床,就会很空,很茫然。我必须接受此刻此时就是我唯一的生活,不要去想还有什么更好的东西在等着我,不要想我是不是在浪费时间。如果只是把照护当作额外的一件事情,认为我的生活不是这样,怎么多出一件事情,那会过得很痛苦。要很诚实地问自己,如果有一点不甘就不要做。 只有两种选择。你是希望跟你年老的父母再次建立一个新的、好的关系,还是想尽办法不让照护这件事情改变自己的人生?你有办法的话,就赚多点钱,把他送最好的养老院,自己心安理得,别人也没办法说话。吊在中间,两头不着,最难过。有人作为照顾者,会崩溃,但那个崩溃不是来自劳务本身,是自己的生命状态也有了问题。 我和那些结婚、组建家庭的同龄人,最大的不同是时间的调配。如果我组家庭的话,好歹我去照顾父亲的时候,可以说,老婆,你去帮我跑一下银行好不好。或者叫小孩,你去给爷爷送个东西。但是现在只能由我一个人做。时间总是不够用,有一阵我的口腔里长了个息肉,发现后一直没时间去做化验割除。 只能学会对其他事情say no,很多的演讲、邀稿,我就说no,很多找我去做评审,我就说no嘛,我要留出空的时间来,以应不时之需。 照护以后,我十年没有离开过台湾,即使在台湾本地,顶多去当天能赶回来的地方。老人家小事情多,前一阵子,夏天的夜里,父亲突然开始发烧,会哭闹。我心想糟了,如果吃了退烧药,到三四点还不退烧的话,可能就要送医院了。我一整夜都不敢睡觉。直到今天,我还是得一直在他旁边,不可能让人暂时接手一天。离开远了,事态可能就会急转直下。 照顾一个衰老的人,不是突然发生、很快就会结束,这是长期抗战,得先有这样子的认知。三、 这些年,我一点点看到,人老的过程当中,到底会遇到什么。 父亲不是从不能自理那天开始就成了化石了,不是这样的。不能自理,是功能上发生的事情。你让他很快组织比较长的句子,来描述他自己的想法,这件事他会吃力,会有一些奇怪的表达方式。 不管冬天还是夏天,我父亲总是会问我,你冷不冷?他不是分辨不了季节,他只是想要问问你,你好不好。原来那种表达的路径走不通,他绕了另一条路。我觉得大家一直有个错误的观念,要把老人训练成正常的样子。比如说,老人的手在身上摸,你说不要摸、不要弄,你在干吗啊,停下来。其实他出现的新状况都是新的表达方式,表达他的不舒服。 一位朋友说,他父亲的性格改变了。我回答他,你怎么知道以前你以为的他的性格是正常的?也许现在那个贪吃、暴躁、疑心病重的老人才是真正的他?有没有可能他们这些行为始终在进行,只是一直没被我们发现。家庭也是一个规范系统。我们只记得父母总是在要求我们修正自己,但是绝大多数的父母被婚姻、子女修正的程度,也许他们自己到后来都无感了。等到人老了,对于社会规范与监视加之于身的警觉退化,也不懂得隐藏了,可能真正的自我才显现出来。 成为一个被照护者,父亲最开始是不适应的。他完全不是教科书上的老人,那种要把他当作幼儿般照料的说法,根本不成立。请第一个外劳的时候,他们冲突很大,一有什么不如意,我父亲会动手。只要我跟外劳讲话的时间一长,他就很想知道我们在讲什么,露出急躁的表情。 有段时间,他突然不吃东西了,一下子瘦了十几公斤。我想送父亲去医院,医护朋友说,送来我们也只能插鼻胃管,做不了什么,那个也很不舒服,就是灌食。我开始在家里观察和研究父亲。观察了两个多礼拜,我发现,他吃饭的时候,外劳会先装一碗稀饭,把菜统统铺在稀饭上面,拿汤匙舀了给他,他根本就不张嘴。 我猜测,他不吃饭可能有其他原因,跟他的眼睛有关系。他不太能够拿筷子,也看不清他要夹什么东西,但不想要外人知道。我们弄一碗不知道什么东西,叫他张口就吃,让他感到自己像废物一样,所以他不吃了。后来,我跟外劳说,你还是每次做出来三道菜,摆在盘子里,用筷子夹给他,问,爷爷,要不要吃鱼?爷爷,要不要吃蛋?这样,他还是在这个家里头,跟大家一样在桌上吃饭。慢慢地,他就开口吃了。 那是我刚开始照顾他的时候。大家都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做。我不知道是自己照顾,还是把他送养老院。他也怀疑,大儿子死了,同居人也跑了,这个小儿子可能过几天就把我送走吧?庞大的未知会成为恐惧,恐惧就让人焦虑失常。我想,父亲那时候很暴躁,很不安,也是因为我没有下定决心。过了一个多月,他慢慢发现,没有人要把他送走,儿子一天到晚在身边,这个问题就这样解决了。对照护来讲,陪伴可能比医疗更重要。 父亲一餐饭要吃上两个钟头,大半时间闭目打坐,想到才挑一筷子。我渐渐抓到了诀窍,照顾老人就是要一个「慢」字。有话慢慢说,说快了他就不理你;散步慢慢走,走快了他就要回家。吃饭当然也得慢慢来。当我把整个周日都设定为空档,一种不需要做任何事的状态,我与他的频率就慢慢开始接近了。后来我的生活也因此多了许多无所事事的周日。 你不要以为老人有点迟缓,就感受不到你的情绪。他们只是外面的硬体磨损了,核心感受他会知道。你如果抱着不甘或者冷漠,还有很多的情绪,自己没有办法平复的话,被照顾者感受得到那种气氛和压力。 有时候在外面吃饭,我看到旁边一大桌三代同堂,有爸爸妈妈和小孩,旁边有个外劳陪着一位坐轮椅的老人家。那天,那位阿公在庆生,但是其他家庭成员就是在聊他们的事情,儿子你在国外念书怎么样,爸爸妈妈你们接下来旅行怎么样,虽然把阿公也推出来了,可是从头到尾只有外劳在喂他吃饭。很显然他们的生活里没有人想要跟阿公互动,他根本不在这个家里头。 所有担任照护的人都要知道,失智是不可逆的,顶多就是不要让他继续恶化,不可能变得跟以前一样。你不能说你要训练他,好像鼓励老年人多爬山,体力就会变好,不是这样。最好的方法就是花时间注意他的详细变化。 父亲是画家,刚照护他的时候,他对于他的字、画、书法,都没有兴趣了。这个过程我试了很多方式去诱导,让他对一些事情恢复兴趣。看他写书法,我就可以大概判断他的精神、体力怎么样。2018年到2021年,这三年,他又开始写字、画画了,可以写中楷,精神集中,腕力很好,后来只能写大字了。那段时间想起来就很珍贵。他写书法写了好几大本。跟他这些互动当中,我想到,我也50几岁了,我们现在是两个老人一起过生活。 我今天看到的父亲就是自己未来的样子,我在照顾他,也在学习以后怎么照顾自己。 四、 听说我换看护的过程,一个出版界的前辈和我说,搞不好你比你爸先死咧,这就是给你这种不结婚的人的惩罚。她幸灾乐祸。还有人说,哎呀,你真倒霉。我听了这话很震惊,她也终生未婚,也经历过父亲长期卧病,怎么会把家有老人需要照护这件事,用这么偏激的语言丑化?我怀疑她打心底厌恶照顾自己卧床父亲的那段记忆。 整个社会告诉我们,育婴是幸福,去做老人的照护者就是不幸,所以等到要面对它的时候,大家会这么慌乱。在台湾,你请育婴假,留职停薪的话,只要填了单子,一定可以申请到,两夫妻轮流各请三年,而且不得拒绝申请。我为了照顾父亲留职停薪,叫做「侍亲假」,要一年一请,一年一年地续,还要经过学校各级单位核准,系上要帮你配合。 大家觉得反正老人就是风烛残年,你请个一两天假赶回去,送了终,最后一面见到就好了。你父亲如果真的不行的话,需要一年两年吗?错了,这个时代已经不是这样。老人卧病的时间十年、二十年是常态。照顾老人,我已经进入了第十年。 所以大家要有共识,这是我们的生命生活,而不是认为怎么这个问题落在我身上。这关乎整个社会的配合。过去,阿公、阿嬷们一起过,他们送走了自己的祖父祖母,再送父亲、母亲,这个仪式生生不息,环环相扣,本来就是社区家庭生活的一部分。但战后五十年,我们学美国模式,医疗、养老走向系统化,把它从家庭生活分出去之后,大家对「老」这件事情才变得越来越陌生,才有了恐惧。现在我们发现那个体系没有准备好照顾老人到九十多岁,甚至一百岁。原来的设计不行了,那该怎么办?把老人接回来,大家又不愿意,又很怀疑。 我们对衰老的恐惧多多少少被煽动起来了,「独居老人」、「孤独死」,死了之后几个月才被发现什么的,社会的话语字里行间把衰老讲成一个恐怖的事情。 有一天我跟朱天文聊天,为什么广告商一天到晚拍老人就要去爬山、老人要动,要动你才活得久?我非常不能理解。一天到晚谈的都只是肉体机能的事情,大家都以身体活得久为目标,我们觉得这个目标很奇怪。科学也好,商业也好,好像一直在促进大家的共同目标跟共识,但这件事情不需要什么共识。你是什么样子的人,你自己最了解。 还有人说,年纪大了,要多跟年轻人接触,自己才不会老化,要学习年轻人的言语。我后来想,什么事情真的让我心里有感觉到年轻呢?是当我听老歌的时候,那种青春的感觉。你年轻过、青春过的感受,是你自己的,你跟年轻人混在一起的「年轻」,是你包装出来的,内心并没有那样的悸动,没有活水源头。你不回忆,不回味,不拒绝,只有外面的一个壳,你已经跟二三十岁完全切断了。我们年轻的模式是一直在的,不必再去装出另外一种「乐活」。 我比被照护者的父亲那代幸运一点,他们没有料到自己会活这么久,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我这一代,这件事情我是真正认知到了。做出最后决定那天还没有到来,但是我在这个准备过程中累积经验。我相信,我不是在慌乱的情况之下做了什么决定。 我从小喜欢阅读,一直觉得跟周遭的同龄人有一点距离。青春期之后,我发现自己是同志,开始知道这个世界是为异性恋准备的,不是为我准备的。这个过程充满了挫折、忧伤。我从来没有觉得被社会、世界接受过,又何谈老了以后被他们遗弃呢。在照顾父亲的这十年,更加体认到孤独是很正常的状态。我不知道以后的下一代,下下一代,片刻都离不开手机、完全无法独处的这一代以后怎么办。那也是不一样的课题。以后他们要照顾的父母可不是这样子长大,不是这样子看人生的。他们要真正了解父母是谁,是怎么活过来的,才能做到真正的陪伴。五、 朋友们谈起养老,大概分成三派。一派就是,到时候再说吧,一派很担心,焦虑,不知道到底能做什么,还有一派拼命在买长照保险、养老保险,他们说,老了就住养老院,不要麻烦子女。 除非以后有重大改革,现在台湾所谓的养老院只有两种。一种是收卧床老人,叫安养中心,进去就是等死。另一种叫做养生村,只收还能够自理的老人,给他们安排了瑜伽课、画画课,还能唱卡拉OK。但养生村又是一个小型社会,里头也会有排挤,有嫉妒,有八卦,搞不好还有霸凌。住进去一定要常常有人去看你,如果跟我一样单身,顶好不要住养生村。知道你没有人来,照护人员是会大小眼的,来的那个人还要送红包,说请多多照顾。 我分析了一下,我从小就是不喜欢团体生活的人,可能半夜12点钟才跑去买东西吃。住在养老院会饿死,养老院多半开在山明水秀……也就是荒山野地里头。完全跟着大家作息,我会很痛苦。我不能接受的是,住进养生村最多就是个小单人房,我所有的书、收集的DVD,统统就要丢掉。对我而言,这些东西不可能跟我切断的。很多人觉得,住进养生村里头,好像拿到了移民的绿卡一样,可那是我真正的生命状态吗?跟我这个人真正的生活需求,是不是相符呢? 我最后会选择居家养老,但绝对不能请护工。外劳不是机器,偷懒真是难免。父亲还有我在看着、管着外劳,到我,就没有了。所以我现在能做多少,能照顾自己多少,就先做了,看外面的环境怎么变化之后再调整。对于老这件事,自己要先接受,我不能逃避。大家先认识老的过程是什么,你才能为自己做出最适合的选择,再朝自己的目标努力。我现在慢慢地让自己的生活作息正常一些,以免有一天我真的非得住进养老院。 很多人觉得,养老照护是医疗体系要想的事情,好的养老就是有好的医疗设备,好的养生村,其实不是。大规模的科技、医疗、社会、法律要一起动起来,看看有没有新模式会产生。我看到的新模式里头,养老社区化比较符合目前的真相,北欧国家现在在尝试把一些小社区维持恢复到1970年代、1980年代的样貌,让整个社区参与进来,让老人按三四十年前的方式活,电话还是转盘的,领钱还是用提款卡,买东西还是杂货店。让他们用这一套方式活,他们衰老的进程会延缓。 像我父亲情况稳定的背景是,我让他对周围的一切都觉得熟悉。他住的地方没有更动东西。他的字、画在哪里,洗手间在哪里,是他下意识的直觉反应。老人会觉得老,不是智能出现问题。对他来讲,学一套新的东西才是加速衰老。我们现在的环境一直在改变,人还没老就先变得封闭了,反而是加速老化。六、 前两年父亲写字、画画,我帮他磨墨、备纸,找字帖,都是些小仪式。他的牙口越来越差,肉嚼不太动,一直得换食物。最近我教外劳把嫩豆腐、萝卜做成卤味,那时我想到,这是小时候看爸妈做菜才有的记忆,因为有这个家,我才知道这些事情,菜怎么准备,父亲写字、画画怎么准备。 但别的东西没话讲了。我和父亲之间,只是靠着一些旧的事情在联系着。 母亲死了以后,丧偶的父亲好像觉得得到了某种自由,想要发展他要的老后生活。那时,我每周末从花莲赶回来,陪父亲几天再回学校。但父亲却对我不耐烦,有一天开口要我搬出去。 后来大概有十几年的时间,我和父亲两个人都在展开各自的人生,是疏离的。反而在照顾之后,我和他的关系又回到我还是学生的时候,我每次问他,我几岁?他说20,我说那你几岁呢?他说他40,都乱说了(笑)。很奇怪,他知道我在教书,今天有没有课、你冷不冷,这是他最常问的两句话。 我和他有剑拔弩张的时候。他怨我不结婚,我和他半开玩笑,说我要是结了婚,就要忙着管我自己的家和小孩,就不可能有这么多时间照顾你。他脸色骤变,说我要你照顾?你照顾得了我什么?我有退休金,满街的人我还怕找不到人来照顾我?你滚远一点!我只感到极度的疲倦,用最冷静、最不带情绪的语调,打断他,和他说,不要再跟我闹别扭了,以后只有我们两个人了。 我有一个好朋友,她和父亲早早不合,一辈子不好。大学一毕业,她就嫁到比利时去,想离开那个家。近几年,她看了我的《何不认真来悲伤》,跟我讲,她以前一直觉得她父亲要向她道歉,现在终于决定放下了这个心结。她父亲90来岁,还得了癌症,最后这一两年,疫情期间,她一趟一趟地两边跑,2022年暑假给父亲好好地送了终。她说,我爸到死都把我当死人,只爱我妹妹,可是无所谓了,这就是我爸爸。和解是她单方面完成的,她觉得那是需要做的,也是有可能做到的。 直到独力照顾老去父母的时候,才会了解没有什么公平不公平,才会原谅曾经父母对我们的照顾如果有任何疏忽和失手,是多么不得已。身为照护者才会了解,我们自己也一直在犯错,也一直在学习。 母亲走的时候我才37岁,还不太懂真正陪伴的意思,家人真正能够提供什么呢?我们可以把失恋翻来覆去地说得事无巨细,但对于从家人那里得不到的、遭背叛的或被误解的情感,总是陷入失语的境地。 直到照护父亲,我在里头我真的学到了、认识了,我是从这个家里来,所以我就成了我这样子的人,体会到这种相连的感觉。是我需要父亲,我赖在父亲身上,怕离得太远,就会失去自己跟家这件事的最后联结。 我最想要探索的,是一家人感情纠结的缘起,和后来挥之不去的疏离。我只知道,生命中其他消失的过往,我都可以放手,但这次不能。我只有一个家,不想等到一切都过去了才来哀悼、怀念。 2018年,我和父亲渐渐建立了比较规律的生活。他的看护和医疗,一个月的基本开销是6万(新台币),除了他的退休金,我每个月都要贴钱。我需要一份工作,需要重新厚着脸皮出来跟年轻人竞争。那年我转任到台北教育大学,这个系主打的是语文与创作,现在就全力在教学。我上课教教学生,下了课照顾父亲,或者写作,有空就翻出自己喜欢的老电影,上网去听老歌。 三个月前,父亲开始全天穿纸尿裤了。我还没给他打疫苗,他96、97岁,不知道他会有什么反应,所以我很小心,在家里都戴着口罩。当下就是要平安度过这一关。现在他不会每天都有状况,隔一阵子,天气变化了,就要特别注意一下。 马上就要过年了,这十年来,每年的年夜饭我都是好好准备的,每一次朋友都说,家里就你跟你爸,忙活什么呢。我说这一定要的,就算我爸不在了,以后我一个人过年,也要忙活,我要买花,我要准备年菜,准备春联,这些事情我都要做。很高兴,又是一年了。文章来源:人物
2023年01月09日
117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1
2
3
闽公网安备 350784020101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