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AD 下的文章 - 天下无呆
**手机版登陆界面按钮/>
** 显示logo图标语句/>
首页
老年用品
辅助定位
APP下载
意见建议
赞助平台
关于我们
开始搜索
1
什么是混合性痴呆?有多少患者是混合性痴呆症?它的危害更大吗?
402 阅读
2
与失智症共生:学会当自己的医生
355 阅读
3
关于九期一(甘露特钠)疗效调查
339 阅读
4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照护要点
254 阅读
5
同型半胱氨酸是最准确的独立健康指标
221 阅读
最新研究
治疗体会
照护交流
名医推介
心情驿站
AD知识
搜 索
标签搜索
视频
非药物治疗
AD
症状
意见反馈
照护
新冠病毒
大脑炎症
天下无呆
累计撰写
130
篇文章
累计收到
7
条评论
首页
栏目
最新研究
治疗体会
照护交流
名医推介
心情驿站
AD知识
页面
老年用品
辅助定位
APP下载
意见建议
赞助平台
关于我们
找到
26
篇与
AD
相关的结果
2024-11-06
“减肥神药”再添新用!司美格鲁肽使阿尔茨海默症的患病风险降41%-67%,但需警惕不良反应
提及「司美格鲁肽」,相信读者们对此并不陌生。不夸张地说,其“减肥神药”的名头早已传遍大街小巷。 司美格鲁肽最早是作为“一周打一次”降糖药而为人熟知,它是一款新型长效胰高糖素样肽-1(GLP-1)类似物,可以有效抑制胰高血糖素的释放,从而达到降低血糖的作用。因其体内半衰期在1周左右,实现每周给药一次,迅速取代了上一代降糖药。当然,司美格鲁肽之所以能被称为“神药”,不只是因其在糖尿病领域大放光彩,还在减肥、降低癌症风险、缓解阿尔茨海默症和帕金森等神经退行性疾病、改善心衰患者预后等方面“开花结果”。近日,来自美国凯斯西储大学医学院的研究团队使用了样本量达100万的真实世界数据的证据,为司美格鲁肽的“神药”身份添砖加瓦——与其他抗糖尿病的药物相比,司美格鲁肽使得2型糖尿病(T2DM)患者罹患阿尔茨海默症(AD)的风险显著降低了41%-67%,即具有预防AD的潜力。2017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司美格鲁肽可用于治疗T2DM,并于4年后批准其用于减肥。研究者观察到,既然T2DM和肥胖都是AD的重要的、可改变的风险因素,同时司美格鲁肽可能具有神经保护和抗炎作用,那么“神药”是否会降低高危患者罹患AD的风险呢?可惜的是,目前仍没有现实世界的证据。为了填补这一空白,研究团队基于涵盖了1.16亿美国患者的全国电子健康记录(EHR)数据库进行了模拟目标试验,在经过严格的纳入排除之后,最终包含1,094,761名使用抗糖尿病药物的T2MD患者,他们既往未被诊断为AD。在全部的T2MD患者中,有17,104名新使用了司美格鲁肽进行治疗,而剩下来的1,077,657名则使用了其他的抗糖尿病药物,包括人们熟知的胰岛素、二甲双胍,以及二肽基肽酶-Ⅳ抑制剂(DPP-4i)、钠-葡萄糖共转运体-2抑制剂(SGLT2i)、磺酰脲类(SUs)、噻唑烷二酮(TZD)和他的GLP-1RA(阿必鲁肽、杜拉鲁肽、艾塞那肽、利拉鲁肽和利司那肽)。这些患者会在基线时使用单一的药物,也就是不会同时使用多种。接着,研究者将司美格鲁肽与其他7类药物进行了一一比较后发现,“神药”不愧为“神药”,其预防AD的效果明显好于其他抗糖尿病药物。具体来说,与胰岛素相比,使用司美格鲁肽的T2MD患者在3年随访期间首次诊断为AD的风险显著降低了67%;而与其他GLP-1RA类药物相比,风险降低了41%。3年累积发病率曲线也很能说明问题。与7种抗糖尿病药物相比,曲线之间的分水岭往往出现在30天之内,且差异持续增大,说明司美格鲁肽在延缓或预防AD发展方面具有潜在的持续益处。不同药物之间的患病风险差异以及3年累积发病率曲线进一步,研究者在不同的群组间进行了比较,比如:性别和肥胖情况。与其他7类药物相比,司美格鲁肽与女性患者首次诊断出AD的风险降低47%-78%有关;在男性中同样观察到这样的趋势,但相关性略低于女性。而当研究者以“是否肥胖”进行分类后发现,无论肥胖与否,司美格鲁肽仍拥有优于其他抗糖尿病药物的预防AD效果。此前,JAMA两次报道了司美格鲁肽对胃肠道的副作用——包括司美格鲁肽在内的GLP-1激动剂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与胰腺炎、胃轻瘫以及肠梗阻等胃肠道疾病的风险增加有关;具体数据显示,使用司美格鲁肽治疗组出现胃肠道副作用的概率高达84.1%。更令人担忧的是,司美格鲁肽可能会导致“不性福”!来自约翰斯·霍普金斯医院的研究团队发现,非糖尿病的肥胖男性服用司美格鲁肽之后,出现勃起功能障碍和睾酮素缺乏症的几率明显升高。该研究结果显示,在使用司美格鲁肽的非糖尿病肥胖男性中,有1.47%的人被诊断出患有勃起功能障碍(ED)或被开具5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剂(PDE5i,是一种抑制磷酸二酯酶活性的药物,可用于治疗男性勃起功能障碍等疾病),而匹配对照组中该比例仅为0.32%;前者的风险约是后者的4.5倍。与之类似,睾酮素缺乏症也出现了相近的情况。具体来说,使用司美格鲁肽组的参与者有1.53%被诊断为睾酮素缺乏症,而对照组仅有0.80%;也就说是,接受司美格鲁肽的治疗使得罹患睾酮素缺乏症的风险显著增加了90%。也就是说,与匹配的对照组相比,非糖尿病的肥胖男性使用司美格鲁肽后,被诊断为ED和睾酮素缺乏症的风险显著增加,分别提高了350%和90%。司美格鲁肽的使用对疾病的影响不得不说,虽然司美格鲁肽用于长期体重管理已于今年6月在中国获批上市,且已有诸多试验证实了其减重以及其他健康效果,但是否需要用药?用药的注意事项?以及使用之后可能存在的副作用是什么?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与医生探讨,千万不要“自行发挥”。“神药”虽“神”,但也是在限制范围内的“神”。文章来源:梅斯医学
2024年11月06日
74 阅读
0 评论
1 点赞
2024-07-08
警惕厨房常见的清洁海绵!南大、东南团队研究:磨损后每克释放出650万个塑料微粒,恐伤脑伤肝
生活中有这样一种东西,几乎家家户户每天在使用它,但很少有人知道它是什么构成的——没错,那就是「清洁海绵」。“清洁海绵”,又称三聚氰胺海绵,是一种由聚三聚氰胺-甲醛聚合物组成的典型聚合物海绵,具有开放式蜂窝结构,并与支柱相互连接。最早,三聚氰胺海绵被用作阻燃剂和噪音消减剂,广泛应用在民用、建筑和航空工业中。但三聚氰胺海绵的作用不限于此,由于其特殊的孔隙率与氮含量,研究者发现它在处理水和溢油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于是,自2000年以来,清洁海绵成为了不可或缺的家用清洁工具,被人们亲切地称为“神奇的橡皮擦”。不过,日常使用清洁海绵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个很常见的现象:清洁海绵很容易“烂掉”。由于聚合分子的三嗪环之间没有柔性长链,三氯氰胺产品的耐磨性并不好,除了肉眼可见的“破损”之外,三氯氰胺化合物还会在磨损过程中释放出人眼看不到的微塑料。更令人心惊的是,已有检测在废水和土壤中发现了含三聚氰胺的微塑料的存在!于是,科学家们将目光投向了这个“存在感不高”的微塑料排放源。近日,来自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的联合研究团队探究了“魔术擦”在不同粗糙程度的金属表面摩擦后的情况,结果显示:磨损后的海绵每克会释放出650万个微塑料纤维(MPFs);而放眼全球,因消耗清洁海绵而产生的总排放量将达到4.9万亿个。对于微塑料,读者们并不陌生。随着塑料制品消费量的逐年增加,塑料污染成为了全球面临的最紧迫的环境威胁之一。而这些塑料制品释放出来的塑料碎片,又会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进一步降解后分解成为“更微小但更严重”的威胁,即微塑料。其中,MPFs是环境微塑料的主要类别,约占80-90%。生活中的MPFs主要来自纺织品,而通过施加外力摩擦又会大大增多纺织品释放出的微塑料,比如磨损的聚酯纺织品释放出来的MPFs是普通的十倍及以上。那么,由聚合物海绵制成的、极易产生磨损的“清洁海绵”究竟会产生多少量级的MPFs呢?研究者从市面上购买了三种白色三聚氰胺海绵,均是国内常见的家用清洁品牌。光谱分析显示,不同品牌的海绵具有相似但不完整的一致结构。在被粗糙金属表面磨损之后,“魔术擦”的质量大约减少了4.9-8.7%,可见海绵在磨损后释放出大量的塑料颗粒。然而,即使没有磨损,海绵的质量依然减少了1.8-4.0%,这种程度的质量减少主要归因于MPFs的释放和甲醛溶解或挥发。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SM)成像得到的结果更为直观——清洁海绵的质量每损失1g,将会产生240-1010万的MPFs。当MPFs数量与质量损失进行归一化后,清洁海绵的每克磨损大约会产生650万微塑料纤维,这几乎与24小时机械搅拌口罩释放出的MPFs数量相当。此外,对比了三种海绵后发现,高密度海绵中含有更多的短支柱和更少的长支柱。也就是说,高密度海绵有着更高的耐磨性且不易开裂,会产生更少的MPFs。有意思的是,研究者进一步具像化了清洁海绵造成的“全球污染”。基于亚马逊和eBay数据,研究者估计全球至少售出了5.9亿个清洁海绵,约合7.5吨。假设有10%的海绵被完全磨损,每克磨损的海绵会释放出650万MPFs,那么全球范围内将释放出4.9万亿个微塑料纤维。研究者强调,海绵磨损导致的微塑料污染可能远超想象。由于只统计了在线销售情况,本研究中收集到的数据只不过是“冰山一角”。事实上,生活中清洁海绵的使用场景真不少,比如:室内平底锅、浴缸和地板的清洁以及室外汽车轮胎、庭院和栏杆等多种物品的擦拭,所以全球排放量只多不少,并在不知不觉中造成了严重的微塑料污染!综上所述,“清洁海绵”带来的微塑料污染值得关注。每磨损1g的海绵将释放出650万个MPFs,而放眼全球,这一量级是相当骇人的!事实上,这些微塑料以及纳米塑料早已伴随着饮食和环境侵入了人体内,科学家已在人类的肠胃、肺部以及胎盘等多个器官中发现了微塑料。而去年,来自首都医科大学的研究学者竟在与外部环境没有接触的器官“心脏及其周围组织”中监测到微塑料,说明微塑料带来的污染已达到了人体最深的解剖结构。而这些入侵人体的微塑料,又会给人体健康带来“出乎预料”的损害,而且这种影响往往是“温水煮青蛙式”的——很容易被忽视,但对健康的危害是积年累月的!比如:维也纳医科大学的研究发现,仅摄入后2小时,微塑料就会穿过血脑屏障抵达大脑,增加炎症、神经系统疾病以及退行性疾病的风险;浙江大学医学院的李兰娟院士及其团队还发现,食物和空气传播的微塑料会损害肝脏功能、破坏血清抗氧化活性,导致肝脏病变甚至“肝中毒”......因此,减少塑料制品的使用势在必行!本次研究人员也呼吁商家改良“魔术擦”的制造工艺;而作为消费者,可以更多地选择天然纤维制成的清洁产品,比如丝瓜瓤或竹子,减少三聚氰胺海绵的使用。千万不要等到身体被彻底“塑化”后再追悔莫及!参考资料:[1]Su Y, Yang C, Wang S, Li H, Wu Y, Xing B, Ji R. Mechanochemical Formation of Poly(melamine-formaldehyde) Microplastic Fibers文章来源:梅斯医学!
2024年07月08日
83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2024-05-29
阿尔茨海默病治疗大全(2024最新版)
总有人问我什么是“AD”?什么是“失智症”?怎么治疗?“AD”是阿尔茨海默病的英文缩写,俗称老年性痴呆。“失智症”是一组疾病由于认知损害导致日常生活不能自理阶段的症候群。AD是引起“失智症”最常见的疾病。有哪些治疗AD的药物?所需要服用的剂量?今天我就掰开了揉碎了给大家普及一下。AD治疗理念:(1)早诊早治,终身管理。(2)现有抗AD治疗药物虽然不能逆转,但可以阻断或者延缓疾病进程,应该尽早、尽可能长期治疗。(3)针对痴呆伴发精神行为症状(Behaviou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Dementia,BPSD)妄想、幻觉(幻听、幻视)、抑郁、淡漠、焦虑、脱抑制等思维、情绪、行为障碍的治疗:痴呆老人最典型的精神行为症状就是妄想,比如被窃妄想:东西找不到就怀疑有人偷走了,而被“偷”的东西往往不是什么重要的,只是一些琐碎生活用品;被害妄想:总是担心周围的人要害自己,到了晚上就夸张地把门窗堵上;或者怀疑家人要害自己而拒绝吃药,甚至拒绝吃家里人做的饭,只喝矿泉水、牛奶等密封包装的食品,或者跟着做饭的人的筷子夹菜,怕自己这边的菜会被下毒等等症状。还有些精神行为症状:患者总是认为自己的老伴与他人有不正当关系,这也是妄想(嫉妒妄想)的表现。对于BPSD的治疗要在抗痴呆治疗基础上,首选非药物干预,必要时选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切记定期评估疗效和副作用,小剂量滴定,见好就收。(4)对照料者的健康教育和心理支持等也很重要,可改善AD患者和家属的生活质量,不容小觑。抗痴呆治疗的药物胆碱酯酶抑制剂(1)多奈哌齐(商品名:安理申):通过竞争性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提高神经元突触间隙乙酰胆碱递质的浓度。 常见副作用:胃肠道反应(腹泻、恶心,甚至严重者会出现呕吐等,1-2周后症状即可消失,或小剂量滴定给药,可以减少胃肠道反应)、兴奋脑细胞会导致睡眠障碍(有失眠的患者可以改成每天早晨服药)、较严重的副作用为心动过缓(心率低于40次每分钟者不能用,小剂量服用是安全的)、个别患者可以诱发癫痫发作(因此有癫痫史者禁用)。 多奈哌齐的推荐起始剂量是5 mg/天,对药物较敏感者,初始剂量可为2.5 mg/天,1 周后增加至5 mg/天,1 个月后剂量可增加至10 mg/天。如果能耐受,尽可能用10 mg/天的剂量,使用期间应定期复查心电图。(2)卡巴拉汀[商品名:艾斯能(进口)、喜恩卡(国产)]:能同时抑制乙酰胆碱酯酶和丁酰胆碱酯酶。 口服,滴定给药,起始剂量3mg/日(1.5mg每日两次),根据个体差异,至少每隔2周增加剂量,以达到最大可耐受剂量,但每日不应超过12mg.量效依赖:日剂量≥6 mg 时,其临床疗效较为肯定。 目前卡巴拉汀的透皮贴剂已经上市,避免了胃肠道的副作用,使该药物使用更加方便。而且价格比胶囊便宜很多,性价比极高。谷氨酸受体拮抗剂 盐酸美金刚(商品名:易倍申):作用于谷氨酸-谷胺酰胺系统,属于非竞争性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拮抗剂。可以降低过量的谷氨酸递质对神经细胞的毒性。 用法:初始剂量5 mg,第2 周加量至10 mg、第3 周加量至15 mg、第4 周加量至20 mg,每日1 次,口服。 肾功能损害者,美金刚剂量应酌减。对中、重度AD患者,联用1 种胆碱酯酶抑制剂可以获得更好的认知、日常生活能力和社会功能,改善BPSD。 以上药物根据《中国痴呆治疗指南》,亦可以用于血管性痴呆的治疗。甘露特钠 国产原研药:甘露特钠(通用名),九期一(商品名称)。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认知功能。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三粒,一日两次,可空腹或与食物同服。单抗药 单克隆抗体靶向Aβ治疗AD的疾病修饰药物,比如Aducanumab,Lecanemab,donanemab等。Lecanemab2024年6月底有望在中国大陆铺开。非药物干预非药物干预措施可改善认知功能和情绪、行为等。制定和实施非药物干预技术时尤其应注意个体化特点。 面向患者的非药物干预方法有经颅交流电刺激、经颅磁刺激、融合多模态脑功能影像技术引导下高精度神经调控技术、环境治疗、感官刺激治疗、行为干预、音乐治疗、舒缓治疗、香氛治疗、认可疗法、认知刺激治疗等多种形式。面向照料者的支持性干预同等重要。 总之,遵循吃、动、用、思、睡五大方面,润物细无声,在每日健康的生活方式下,改变我们的生活,改变我们的认知。 针对BPSD的药物治疗抗精神病药 主要用于控制严重的幻觉、妄想和兴奋冲动等症状。抗精神病药使用应遵循“小剂量起始,根据治疗反应以及不良反应缓慢增量,症状控制后缓慢减量至停药”的原则使用。常用的药物包括奥氮平、利培酮、喹硫平等。对于高龄(通常为85岁以上)老人,可选择推荐剂量的1/2 作为起始剂量。 奥氮平起始剂量1.25~2.50 mg/天,最大剂量10 mg/天,分1~2 次给药; 利培酮起始剂量0.25~0.50 mg/天,最大剂量2 mg/天,分1~2 次给药; 喹硫平起始剂量12.5 mg/天,最大剂量200 mg/天,分1~3 次给药。抗抑郁、焦虑药 常用的药物如舍曲林(25~100 mg)、曲唑酮(25~100 mg)、西酞普兰(10~20 mg,要注意QT间期)、米氮平(7.5~30 mg)和帕罗西汀(5mg-40mg)等。 具体用法用量,滴定给药: 舍曲林:四分之一片(即12.5mg)每日一次,早饭后半小时口服(用一大杯温开水送服);每四天增加四分之一片,直到症状消失的剂量维持用药。最大剂量每天100mg,一次口服。老年人一般50mg每天一次口服。或者根据个人体质,在有效剂量维持用药。特别敏感的人,可以再小一倍的剂量起步和增加剂量,需要遵医嘱(听医生的),根据个人体质制定个体化的用药方案。 帕罗西汀:四分之一片(即5mg)每日一次,早饭后半小时口服(用一大杯温开水送服);每四天增加四分之一片,直到症状消失的剂量维持用药。最大剂量每天40mg,一次口服。老年人一般20mg每天一次口服。或者根据个人体质,在有效剂量维持用药。特别敏感的人,可以再小一倍的剂量起步和增加剂量,需要遵医嘱(听医生的),根据个人体质制定个体化的用药方案。 米氮平:四分之一片(即7.5mg)每日一次,晚饭后半小时口服(用一大杯温开水送服);每四天增加四分之一片,直到症状消失的剂量维持用药。最大剂量每天30mg,晚上一次口服。老年人一般15mg每天一次口服。或者根据个人体质,在有效剂量维持用药。特别敏感的人,可以再小一倍的剂量起步和增加剂量,需要听医生的,根据个人体质制定个体化的用药方案。 以上三种抗抑郁、焦虑的药物都可以给身心俱疲的照料者使用,只要选择其中之一就可以。心境稳定剂 可缓解冲动和激越行为等症状。常用药物如丙戊酸钠(250~1000 mg)。参考文献: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阿尔茨海默病的诊疗规范(2020年版).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21.19(1):4-6.。文章来源:主观认知下降
2024年05月29日
68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2024-04-12
大脑缺氧:运动可大幅缓解老年痴呆
意识在脑血流停止的几秒钟内消失。大脑不能储存氧气,氧化磷酸化的中断在几分钟内是致命的。然而,关于生理条件下皮质部分氧张力(Po2)动力学的知识还只是初步的。2024年3月28日,哥本哈根大学Maiken Nedergaard及Felix R. M. Beinlich共同通讯在Science 在线发表题为”Oxygen imaging of hypoxic pockets in the mouse cerebral cortex “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介绍了绿色增强纳米灯(GeNL),一种用于 Po2 成像的基因编码生物发光氧指示剂。在清醒行为的小鼠中,该研究发现了自发的、空间定义的“缺氧口袋”的存在,并证明了它们与局部毛细血管流动的消失有关。与休息相比,运动使缺氧口袋的负担减轻了52%(跑步等体育活动可以减少缺氧区的发生)。该研究提供了对清醒行为动物皮质氧动力学的深入了解,同时建立了一种工具来描述氧张力在生理过程和神经系统疾病中的重要性。研究人员预测,不运动对组织 Po2 有直接影响,有利于毛细血管闭塞和增加缺氧袋的数量。相反,仅仅增加感觉输入或运动就能迅速抑制缺氧口袋的发生,这可能解释了久坐生活方式与痴呆风险增加之间的联系。人脑在休息时消耗全身总耗氧量的20%。氧气的输送和需求是如此微妙的平衡,维持组织氧合可能是所有大脑功能中最关键的。然而,我们对生理条件下脑组织氧张力( P o2)动态的理解仍然有限,主要是因为缺乏空间精确的 P o2成像测量技术。目前,组织 P o2可以通过磷光和clark型电极来测量。这两种方法都不能提供足够高的时空灵敏度来检测皮质 Po2的生理变化。GeNL的生物发光强度反映大脑的氧分压(图源自Science )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方法,通过在星形胶质细胞中表达的酶引导下的发光底物的氧依赖反应,来测量 Po2的相对变化。该方法由于其生物发光起源和时空分辨率,具有优越的信噪比,可以可视化清醒行为小鼠皮质 P o2的动态。绿色增强纳米灯(Green enhanced Nano-lantern, GeNL)是一种由荧光素酶NanoLuc和荧光蛋白mNeongreen组成的发光融合蛋白。在其发光底物furimazine转化为furimamide的酶促过程中,能量以光的形式发射。荧光融合蛋白作为荧光放大器,通过Förster共振能量转移(FRET)提高量子产率。GeNL与呋喃嘧啶的酶促反应依赖于O2,当O2是酶促反应的限速因子时,生物发光信号的强度与O2的可用性呈线性相关。本研究表明,通过基因编码的生物发光氧指示物,可以在清醒行为小鼠的宽皮质区域连续监测 Po2的相对变化。通过监测星形胶质细胞中表达的GeNL的生物发光信号,该研究发现皮层 P o2在生理条件下不断波动,产生空间和时间上限定的缺氧口袋。增加或阻断毛细血管流动的操作表明,局部微循环中断是缺氧口袋发生的原因。对局部血红蛋白浓度的监测发现了短暂的局部血红蛋白降低,这与缺氧口袋具有共同的特征和抵消动力学,从而为验证生理条件下空间受限的 Po2波动的发生提供了另一种方法。毛细血管血流是为大脑提供氧气和葡萄糖的必要条件,以支持与正常脑功能相关的高代谢需求。大量研究表明,脑血流量减少与认知能力下降之间存在联系,包括微血管结构和血流的变化。最近,在单毛细血管水平上,中性粒细胞粘附引起的短暂性血流中断被确定为导致脑血流变化导致神经功能缺陷的潜在机制。在阿尔茨海默病模型中观察到毛细血管迟滞增加,提出了关于毛细血管迟滞的长期影响及其在长期神经元活力中的潜在作用的问题。缺氧诱导的缺氧诱导因子1a (HIF1a)表达的增加通过破坏突触生理和空间记忆而损害可塑性。研究人员预测,不运动对组织 P o2有直接影响,有利于毛细血管闭塞和增加缺氧袋的数量。相反,仅仅增加感觉输入或运动就能迅速抑制缺氧口袋的发生,这可能解释了久坐生活方式与痴呆风险增加之间的联系。文章来源:癌图腾
2024年04月12日
92 阅读
0 评论
1 点赞
2024-04-12
当一位北大教授成为24小时照护者
当你身处人生盛年,拥有智慧、事业、家庭和现代生活方式,忽然间,你被每天强制劳动9小时,包括但不限于:制作软质食物;喂饭;清理地板痰渍;将打翻物品归位;洗澡、擦拭、换尿布;换洗内外衣物;换洗床单被褥;陪玩陪聊;跑医院;喂药……你昼夜颠倒。你悬心吊胆。你面对意外,面对破坏,面对毫无理性的怒气和敌意。你每天的核心挑战是抓住排泄时机(你观察食物摄入量、计算消化时间并神经质地反复追问:现在要不要尿尿?要不要大便?),行动必须精准,差之毫厘,意味着加倍的擦拭、清理、换洗,更不走运的日子里,你做这一切时,对方在玩屎。 你面前的这个人,不是孩子——那毕竟意味着希望,而是地球上唯一曾为你做过这一切的人。他/她的生命如身体一样逐渐枯萎,直到困于一间屋子或一张床。你们的身份调转了。“作为一个50多岁的人,我此前没有料想到的一个困境是,这个年龄的人,完全有可能从一位事业有成的专业人士变成全天候护理人员。”胡泳说。胡泳是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一个典型的“三明治一代”:父亲以96岁高龄过世未久,母亲今年85岁,患有重度阿尔茨海默症,孩子未成年,本人处于事业巅峰期。过去三年多,照护父母占据了他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活动范围随之缩小,现在他已经基本不出海淀区了。原本的学术工作和个人生活遭到切割、压缩,并轨到“换尿布、擦屎擦尿、洗澡、洗床单、做饭的自动化程序里”。你出于反哺之情接下这项工作时,未料到被改变的将是你的整个生命状况。生活变成了纯粹的耐力问题,以及和绝望对抗的心理问题。你将每天早上睁开眼就做这个,数年如一日地做这个。你将时时刻刻在生活、工作和照护之间寻求平衡,在做自己和做个孝子之间寻求平衡。不幸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越来越被困在父母身上动弹不得。你曾以为生活是持续的,甚至可以添砖加瓦,而照护一位老人,则是必然的失败。你无法奢望奇迹,必须接受现实:你的付出在增加,却换来一个愈加衰老、离死亡更近的亲人。一年,三年,五年,十年,你还敢不敢日复一日地踏进去?直到一切完成了,在失去之剧痛的同时,你成了堑壕里被推到第一排招架强敌的士兵,你成了只有四壁而难逃风雨倾泻的小屋——再没有什么可以隔开你和死亡了。2023年十一假期,胡泳兄妹三人和父亲进行了一次严肃的谈话。父亲花了好几天,写了一份正式遗嘱,写下这一生中做过什么,哪些是他骄傲的,哪些是他怀有遗憾的,以及他最后的心愿:“不要悲伤,不要搞任何悼念活动”。父亲专门向母亲做了正式告别,抓着她的手,跟她叙说,这一生感谢你,我什么地方做得不够好,对不起你。胡泳母亲完全不明白他在讲什么,她说,“你看老头子他衣服扣子没系好,冷不冷?”十月中旬,胡泳父亲去世。一个晚上,看电影《困在时间里的父亲》,胡泳泪流不止。他叫来两个孩子,让他们陪自己一起看。孩子看完说,能理解爸爸照顾阿尔茨海默老人有“多么难,多么难”。“今天你可能风华正茂,但是你早晚都会遇到。”胡泳说,世界上只有四种人:曾经是照护者的人,现在是照护者的人,即将成为照护者的人,以及需要照护者的人。他认为,社会需要很大的认知转变,在此刻所有的趋势性变化中,最致命的就是人口结构——中国已经进入到老龄化社会了。处境更严酷的将是下一代照护者,独生子女一代。以下是胡泳对凤凰网的讲述:我母亲今年85岁,是阿尔茨海默症重度患者。她现在所有的行为方式跟三岁的儿童没有太大的差别。她需要人喂饭,你就做一些她能吃的东西,剁得碎碎的,给她戴上兜兜,一口口的,就像给小孩喂饭一样。最难的是排便问题。她没有意识,不知道自己应该要大便或者小便了。甚至很多时候,她不知道,她会把各种东西弄脏。所以你生活当中的核心问题是,天天追问她,你现在要不要尿尿?要不要大便?你得计算,她可能三四个小时要尿,但是这又跟她喝了多少水,吃了多少流质的食品有关系。严格地讲,这不会是科学的,相当于你每天都有可能遭遇到很狼狈的时刻,把所有的衣服、床单都洗了。如果有一天,你看住了她整个的排便过程,她既没有尿湿裤子,也没有拉在被窝里,你觉得这一天好有成就感。但其实这是你每时每刻要做的事,天天如此。常有人问,为啥不给她用成人纸尿裤呢?我心疼她,因为会有其他负面后果,所以能不用就尽量不用。用我的话来讲,人生是从屎尿屁开始的,最后也归于屎尿屁。这是人生的基本常识,只不过我们用各种东西掩饰它。我们发明各种委婉语,巧妙地觉得它不存在。没有必要掩饰。这就是真相,人生的真相。我母亲现在在家里随处大小便,不是真的随处大小便,而是使用移动的坐便器,所以屋子内常年弥漫一股屎尿味。而这就是人生真实的味道。疫情时期,为了不让我父母(被)传染,我有段时间是纯物理隔离。我们也改成网课了,我完全在家,停止了一切交往,也辞了保姆。有那么几个月是我一个人管他们俩。我父亲的头脑是完全清楚的,不需要我特别操心。母亲不能自由行动,她出门坐轮椅,在家推着一个小推车。我早上起来,先准备早饭,管理我母亲的大小便,我也得给他们俩洗澡。做完早饭是中饭,然后是晚饭,洗衣服,拖地,擦灰,刷碗,洁厕,白天做这些事。我给我妈穿裤子,穿袜子,穿鞋,扶她站起来,晚上脱衣服,脱鞋,扶她上床,对我的腰真是个考验。收拾他俩掉在地上的饭粒和菜屑也是。晚上很痛苦。阿尔茨海默症的一个特点是,黑白颠倒,没有时间概念,没有空间概念。她不知道是晚上,她不睡觉,经常折腾。一个方式是反复收拾东西,比如衣服,本来你给她叠得好好的,她把衣服从柜子里翻出来,摊得满床都是,全部弄乱,再一件一件叠。卫生间储物柜里头的洗衣液、洗发水、卫生纸,她半夜起来,全部翻出来,扔到地上,到处都是。你就很恐慌,你怕她拧开某一个什么液,给喝了。我瘦了很多,真的非常辛苦。我是典型的“三明治一代”:我的孩子未成年,我要养孩子,同时养老人,又处于事业上有很多要求的时期。作为一个50多岁的人,我此前没有料想到的一个困境是,这个年龄的人,完全有可能从一位事业有成的专业人士变成全天候护理人员。非常挣扎,你怎么平衡?所以一开始,我动了把父母送到养老院的念头。我也真的看了北京的养老院。我的核心诉求不在于郊区的风景有多么好,而在于跟老人的交往有多经常,养老院离医院有多近,所以我选的都是城里有地铁的地方。我的确喜欢上一个可以搭乘地铁到达的养老院,环境也不错,就在二环边上。院长我也谈了,他们考察了日本的养老机构,引进了一些做法。我带父母去看了,医生也聊了。回来以后开家庭会,结果是我父亲愿意去,但我妈不同意。她那个时候是轻度症状,她对很多事情还是明白的。老人有老人的心理。如果有亲人环绕在身边,对他们来讲是更舒服的环境。养老院几乎不可能完全按照老人的需求来设定。它有一整套机构的规矩,不然没法运行。但是老人就会受到很多的限制。养老院首先要评估老人的健康状态。生活能自理的,放在自理区;其次叫半自理区;不能自理了,由护工管着。你在这里头,很容易心情不好。这是人生的单行道,只会越走越荒凉。某一天,突然有一个人不见了,他挪到别的区了。最后的结果,每个人都知道会去哪儿。从人性化的角度来说,在家养老肯定好于去养老院。但我们为什么还要去养老院?因为在家养老,有太多的负担是照护者承受不了的,照护者有自己的困难。归根结底,还是要遵循老人的意见。我妈拒绝以后,我就跟我的兄弟姐妹说,我们要做好很充分的在家照护的准备。你得认识到如此选择给你带来的一系列的后果,它不是个可以轻易做出的选择。很艰难,常常遇到决策的两难,不仅是身体的劳累,也有心理的,你时刻要想承受到什么程度。无论你做多少准备,也是没有用的。实际情况永远比你的准备复杂得多,麻烦也要多得多。一边照顾着,一边对自己做各种建设,包括怎么保存体力,怎么形成一套照顾方法——老人的衣食起居,生病了怎么办,其他子女的安排,怎么安排你自己的生活。“三明治”的问题还没解决,你怎么在各种责任当中找平衡。你说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真的是无私的?假定说正态分布,大部分人都是自私的,这就导致有一系列的损益比的计算,我做这个事情,对我有什么影响。在长寿时代下,照顾老人可能十几年。那损益比,你咋算,压根就没法算。最终,这就是我们人生的基本境况,所谓的human condition,生老病死,人之所以为人,就是要经过这些状况,管理这些状况。你不需要说你是不是一个道德动物,什么自私与无私的比例。这就是你的责任。有一度,天气不冷的时候,在太阳不那么热烈的下午,我会推着轮椅带我妈散步。我爸拄着拐杖跟着。然后,我就进入到一个老人的聊天环境。因为在外头的主要两群人,一群是小孩,到处跑,另一群就是老人。以前我从来不会在这么一个时段干这么一个事儿,听到这样的一些谈话。开始的时候,我觉得我怎么忽然进入到一种生活状态。随着父母哪怕是最小的任务(例如吃饭、穿衣服和上厕所)都渐渐需要帮助,你会感觉自身被带到一个奇怪的、不真实的世界中。你陷入换尿布、擦屎擦尿、洗澡、洗床单、做饭的自动化程序里。这几年,我很多的时间都是在家里。我都不出海淀了,如果有人要找我,我把他约到海淀。我生活中的一大块都交给了这件事,社会活动受到很大的影响。我妈的作息时间是乱的,没有保姆时,我也做不到(按时休息)。有一个统计数据说,照顾老人的平均时间为四年,但15%的照护者照顾年迈父母的时间超过十年。痴呆症患者的家庭护理人员报告称,他们每天平均花费九个小时来履行护理职责。照顾久了,每天一睁眼就在干这个事,十几年如一日地干这个事,你真的非常容易焦躁。生活变成了纯粹的耐力问题,以及和绝望对抗的心理问题。你永远在平衡,平衡工作和生活,平衡你和父母的关系,平衡你和配偶的关系,平衡你和孩子的关系。不幸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可能会越来越觉得自己被困在父母身上动弹不得。从根本上讲,照护一点也不浪漫,它很残酷——在我最累的时候,我会暗想,什么照护者?不过就是我父母的一个女佣罢了。很抱歉,我冒出的念头的确是“女佣”,可能因为女性总是更多地和照护联系在一起。我有时在朋友圈里写些“照护琐拾”,可是又常常觉得,照护这东西有什么好写的呢?能写出来的,都是包装过了的。残酷的东西不可言说。很多时候,你会质疑,自己做这事的意义在哪里?你不能把它们浪漫化。一旦浪漫化,最后受打击最大的就是你,因为浪漫化的泡沫会破灭。看着最亲的人的生命在你面前一点点流失,而你对此无能为力,那种滋味,是一种刀割般的疼痛。我看到他们老了,我就在想我老了怎么办?我老了也是这个样子,多么痛苦啊。到后期的时候,家里不论来任何人,我父母一定要在窗户(前)瞅着这个人走。他们已经被限制了,窗户外面对他们来讲是一整个世界。人到最后就是囚徒了,这个世界对他/她来讲越来越难以进入了,他/她变得越来越小,甚至成为婴儿。家里的电话本来经常响。每年拜年的时候,有很多人打电话,后来拜年的人越来越少,他们的同龄人都去世了。最后那个电话再也不响了,响的时候全是垃圾电话。你把自己放到这个位置上,会想到一个人越来越废物,什么也干不了,社会关系一点一点被斩断,就逐渐产生一种无力感。兔年大年初一的下午,老妈躺在床上对我说:没意思。怎么一下子就成了这个样子?昨天本来挺好的,吃了饭,到了晚上,纸也没有了,裤子也没得穿。——别看她一生刚硬,其实最终对生活是那么无力。在寻找意义的过程当中,我突然悟到,老了,就是学会做一个无力量的人,习惯于羞耻。这是所有老去的人的归宿。男人更难一些,因为女人早已懂得什么是羞耻。其实,有力量的人,也未必有自由。没有力量的人,可能扎下更古老的根。力量有大小,但别忘了,力量也有深浅。去年十一假期时,有一个上午,我们子女三人跟我父亲围坐在桌旁,很严肃地谈了一次话(父亲因为耳聋,他是笔谈)。我父亲花了好几天,写了一份正式的遗嘱。他写了这一生当中做过什么,哪些是他骄傲的,哪些是他怀有遗憾的,以及他最后的心愿:“不要悲伤,不要搞任何悼念活动……”我们和他谈了什么是临终关怀,如果进医院,应该怎么办。我父亲专门跟我母亲做了一个正式的告别。他抓着我母亲的手,跟她讲,这一生感谢你,我什么地方做得不够好,对不起你。我妈那时候根本不知道他在讲啥。我妈说,你看老头子他衣服扣子没系好,冷不冷?10月3号,我们给父亲穿上正式的衣服,我们三个陪着他,没下车,经过海淀区,走公主坟,到复兴门,然后横穿长安街,带他看了天安门。10月中旬,我父亲去世了。我很悲伤,但整个过程中,我的心情是宁静的。我觉得他没有什么遗憾。怎么跟老人讨论死亡这个事情,我觉得需要坐下来认真地说,哪怕你不好张口。因为很难,比如父母还健在,你跟他讨论说,爸,能不能留个遗嘱。你觉得能说得出来吗?我不觉得这适用于所有家庭。但是我会主张说,凡是有条件的,父母比较开明,兄弟姐妹之间也没有特别大的矛盾,我非常建议这些重大的事情放在桌面上来谈。在照护老人这种事情上,也需要开家庭会。怎么分工,去不去养老院,得病了怎么治疗。中国人有个特点,很多事儿不明说,说了好像伤和气。恰恰是很多时候你不明说,暗流的涌动就会导致很多矛盾。而且,这个最好在父母身体还好,还没有进入照护需求的时候,趁父母头脑还清晰的时候,和他们一起开这个家庭会。该寻求帮助的时候就要寻求帮助。这是一个家族链条,同时也是整个人类生生死死循环的一部分。严格来说,要想着怎么把照护变成家庭范围内大家都去思考的事,让你的感受在家族链条之中能够分享。我前阵看《困在时间里的父亲》这部电影,泪流不止。我叫来我的小孩,我说你们跟爸爸一起看。电影里,阿尔茨海默老人搞不清楚整个生活,所有的东西都是幻觉,就像一场梦,而常常是一场噩梦。孩子看了以后,觉得说,能够理解爸爸照顾奶奶有多么难,多么难(哽咽)。虽然我前边也说过,照护之残酷不可表达,但我还是试图表达,表达是对自己心理的舒缓。我也看了很多关于疾痛、衰老、死亡的书和电影,这是吸收的部分。你看别人是怎么老去,怎么经历死亡,我很大的解脱来自于此。幸运的是,我是个大学老师,我的自由时间比别的工作多。我还有兄弟姐妹来分担。另外,我想礼赞所有的保姆,如果没有这些可敬的女性,你怎么可能完成这么多照顾的事情?这些女性对于我们能够正常地过某种生活,是了不起的贡献。这个世界有关养育和成长的东西很多。养育和成长代表着生命的曙光阶段,是向上的,美好的东西都在你的前方。大家乐此不疲地看这些东西。可是,有关照护的东西,大家关注得太少,被表达得也太少。而照护的时日,有时甚至长过养育和成长的时光。这是我愿意出来分享的原因。我们看《返老还童》那个电影,把它看成是一种科幻。但是现实当中,人真的是可以逆行的,他/她会回到儿童时代。但是这个“儿童时代”没有任何的浪漫,是一种痛苦。他/她已经丧失了对很多东西的认知,自己没有那么痛苦,但是最亲的亲人都是很痛苦的。我母亲确诊阿尔茨海默症才三年多。我发现她有症状,带她去医院做正式的诊断。医生说三个东西,比如苹果、算盘、杯子。五分钟后,突然问,刚才我说了三个东西,顺序是什么?我妈答不上来,真答不上来。有很多方块,医生要她按规则摆来摆去,她就是不会摆。我在那间诊疗室里,当时就挺难过的,好好的一个人,怎么就变成了类似于小孩的智力。从此以后,如果听见有人说,你怎么智商那么低,跟个小孩似地,我就很敏感。对那些失智失能者,外人看起来觉得很讶异,但你无法了解的,你能吗?他们被关闭在每个正常人的经验之外,你对于这种体验又知道些什么呢?当时我妈结果出来了,我们这些子女可能还有些幻想,她不会发展得那么快。我见过很多高龄的知识分子,有的人90多岁,头脑非常清楚。人到这个时候就会产生一种对于公平感的质疑,很自然地就会想,这事不公平。为什么轮到了我?你无法用因果关系来解释这个事情。阿尔茨海默症是比较残酷的一种病。你不清楚发病机制是什么,至今没有有效的药物来治疗它。医生永远跟你说,只能延缓,不可能治愈。延缓的情况因人而异,说不清楚什么时候就有断崖式的下跌。所以你对它是束手无策的。更痛苦的是,你眼看着一个人的记忆走向衰亡。人的生活在多大程度上是跟记忆有关的?你记住的东西才是你生活里真正的东西。开始的时候,我母亲很清楚地知道,这是胡泳,我最小的儿子,我很疼爱他,他管着我。慢慢地她开始糊涂,会把我叫成我哥的名字,然后直接喊我“老哥”。她不知道自己有几个孩子,也不真的清楚老伴去哪了。现在她能沟通的已经很少了,她咕噜咕噜说她的,周围的人稀里糊涂地跟她讲。有时我下班回家,她在床上躺着,我站在床前,她攥着我的手,就那么咿咿呀呀地说下去。所有的小孩会记得妈妈最拿手的一道菜,所谓的“妈妈的味道”。今天把茄子、辣椒放在她面前,她不认识那些菜,她会问,这是什么东西?我说这是茄子,这是辣椒。过了没有几秒钟,她又问,这什么东西?她这么喜欢做菜的一个人,她根本不记得这些食材。更难过的是,我孩子来了,她搞不清楚孩子和我之间是啥关系。小时候天天跟着她跑的人,她不知道叫什么名字。但是我非常清楚,她认得我。保姆说,咱们去晒太阳好不好?不去,坐那不动。她根本不听保姆的。我就跟她说,咱们去晒太阳好不好?马上点头答应。咱们现在该坐在坐便器上小便了,保姆喊,她经常置之不理,但我一跟她说,她就很痛快。我希望她一直认得我,就是这么低的要求。她的脑子似乎有某种怪物,日复一日地蚕食她的记忆。与此同时,她的词汇量越来越少,由一个能够很清晰地表达自己的人,慢慢地变成了一个对于任何事情都无法表达的人。我女儿形容说,奶奶的大脑就像被虫子吃了一样。你看着这个过程一点一点走,心里是非常痛的。哲学家帕菲特说人之所以成为我,是心理经验的连续性。这在哲学上叫作自我的同一性。但是我用阿尔茨海默症来想这个,我就想不通。因为在任何意义上,我都不能说我妈的心理经验是一致的,但我能说她不是我妈吗?所以你就需要另外一种解释,它可能跟头脑没有关系,是身体或者气味。在任何场合下,我都认识我母亲的那双手,那是一双劳作的手。现在是瘦的,青筋暴露的,只有皮和骨头的。我回到家,她会拉我的手,说你的手怎么这么凉?在家里她的手很热乎,她会说,我给你暖暖手。从小就是这双手领着我,带着我干很多的事情。我觉得可能不是精神的本质性,而是身体的本质性,这双手的本质性。这迫使我去想,到底什么是我,什么是妈妈。我妈喜欢家里来人。她会问你爸你妈怎么样,你那口子怎么样,你的小宝宝呢?所有人来了,她都这么问,你怎么回答也没关系。她不知道来的是什么人,但她明显地喜欢家里有人。来人了她就高兴,人走了她就很难过。这也是我不想把她送到养老院的原因。现在她已经没有意志了,我可以轻松地把她送走,她不知道自己在哪里。我很难想象,一个人的记忆丧失到这种程度,对周围的世界已经没有反应,进入到陌生的环境里会怎么样。有一个常年在养老院里工作的看护说,那些病人不仅仅在等待死亡,并且每天都在受折磨,自身病痛和外界的折磨,特别是老年痴呆患者。所以我愿意看着她,哪怕苦或者累。过去我觉得送养老院是对的,现在这个时候我觉得是不对的。我没有动摇过。《相约星期二》写的社学会教授莫里·施瓦茨,是真事。他上了很有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问他,你最难受的是什么?他说,过不了多久,就得有人替我擦屁股。你想这个人天天需要别人给他擦屁股,对他的自尊有多大的影响。被照护者的心理负担很大的。我妈算是好的,为什么,她丧失了这种意识。她的确需要有人擦屁股,甚至像小孩一样,她抓屎,玩痰,这给我们造成很多的麻烦,你得洗很多东西。但是她没有尊严感的丧失。像我父亲,最后插尿管,有个尿袋挂着,他都觉得没有尊严。我在跟我父母生活的过程中,我常常想说,你们最好是心甘情愿地被我照护,这对我来讲是最省事的。你千万不要跟我讲,我不需要你照顾,我挺好的。那会给我增加很多的麻烦,只会让我更累。因为你想自己干,好,你摔了,麻烦大了。老人对孩子最大的帮助,是他/她欣赏你为这些事情做出的努力,承认你的努力,不需要对你感恩戴德,但是可以为你感到骄傲。老人真的夸你两句,你说能有什么实质性的变化吗?你该干的事情一件少不了。但是心理上是个很大的安慰。我父亲去世之前,就会写,胡泳为我做了这么多事情,他应该得到更多的回报。我很感谢,父亲看到了。你就在想说,以后你走这条路的时候,你能不能处理得更好。我老了,当我的孩子要来照顾我,我能不能放心大胆地把我交给他们照顾,而不去说你不要照顾我。或者当孩子没有力量照顾,我能不能找到一个我能控制的养老院,我想过一种什么样的晚年生活,我在多大程度上决定我的抢救应该是什么样子,我进不进ICU……这个事情需要想得特别透彻。用佛教的话讲,叫作“桶底脱落”,你想得桶底直接掉了。归根结底,你需要被照顾的时候,就是天经地义的,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也没什么尴尬的。因为你到了这一步。每个人都在照护之中,要么照护别人,要么将被别人照护。这个社会需要有很大的认知转变,在所有趋势性变化中,有一个变化最致命:人口结构的变化——我们已经进入到老龄化社会了。但这个世界是不适合老人居住的,我们的世界主要是为青年人设计的。我对北京的盲道深恶痛绝,走走就断了,就被占了。北京各种各样的地方都有台阶,没有缓坡,甚至有的地方本来是通的,却要人为地立个栏杆。我们一家到外面聚餐时,我总要先打电话问餐馆,轮椅是不是畅通无阻,就发现很多餐馆不符合这个要求。还有,你极其难以忽视的是什么?厕所——有台阶,是蹲坑,我妈这种腰腿不便的,要去上厕所,这就费了劲了。你说我可以不外出吃饭,就在家里吃。问题是有个地方你不得不去,医院。社区卫生中心大量的地方不是无障碍通行,或者它真的没电梯。我和我哥两个人把我妈的轮椅抬上二楼做检查。如果你是一个可以到处活动的正常人,你觉得哪里都挺好的。可是你年龄大了,有残疾,处处都是障碍。你会发现周围是一个充满了老年人的世界,而老年人寸步难行。对老人真正的关爱,是让他/她觉得自己可以像正常人一样行动。这个行动不仅是物理上的,也是虚拟空间里的。我是互联网学者,研究数字化的适老问题。我曾经严厉抨击过现在的智能电视,连我自己都搞不定,界面无比复杂,让以电视为生的老年人怎么办?现实当中空间的适老化,我觉得挺难的。凡是改造就很难,最好是你在设计的时候就把它(适老化)设计进去。比方说,家庭的改造,到了某一个阶段,你必须把床扔掉,想办法弄一个能升降的床。老人如果卧床的话,需要翻身、下床,或者需要吃药,医院那种床你能升起来,就可以很容易吃药。社区范围内能做的事情,比如社区里有没有很近的医院或者卫生中心?尤其是,社区里能不能建食堂?空巢老人,没有子女,或者子女因为各种原因不在,你让老人天天做饭,第一个他们累,第二个有危险,可能真的会忘记关火。还有一类叫养老院的养老。首先考虑(机构)数量是不是够多,第二是质量问题,怎么保证一个稳定的、有爱心的护工队伍? 还有一个很关键的是医院。除了老年的常见病门诊,还需要越来越多的医院有临终关怀病区。凡是那些选择临终关怀的人,能够很容易地在附近医院找到这种病区,让他们有尊严地离开,走过生命最后的一段旅程。开学聚会的时候,我给我的学生讲“胡门第一课”。每年征集题目,都是年轻人的苦恼,怎么化解焦虑,怎么找工作,等等。去年第一次忽然有学生提出来,老师,你能不能讲讲照护。我真的很高兴,我觉得我走过了这些路,我有一些感受,这些感受可能对学生有用。今天你可能风华正茂,但是你早晚都会遇到。这些孩子当中很多是独生子女,焦虑说我将来怎么办?照护与被照护,这两个身份你永远逃不掉。所以你越早思考这个事,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这个事,对你来讲更有益。 独生子女一代的照护问题,是一个社会现象。独生子女会很累,一个人对付两个人,真的很惨,要做各种各样的事情,要做很多的牺牲。好的地方在于,你可以自由地决定。我们这代人见过太多由于子女众多,从而产生关于照护的矛盾。长期的家庭照顾需要体力和情感的储备,更不用说沉重的经济负担。要未雨绸缪,做好心理、金钱、生活方式上的准备,在各方各面有一个规划。 自从我母亲患上阿尔茨海默症以来,《照护:哈佛医师和阿尔茨海默病妻子的十年》一书曾长期是我的案头书。这本书开头有一段献词,我第一次读到就潸然泪下: 献给所有经受过、忍耐过,但终究没有挺过苦难与失能的人们——你们教会了我们成为真正的人究竟意味着什么,又教会了我们生(与死)的问题缘何重要。同样,献给所有的照护者们——为了让生命延续,让希望长存,为了让大家都能有善终,你们付出了所有,做了你们所能做的一切,我们用再多的时间去赞颂它,都是不够的,即便有的时候这是你们不得不去做的。我们已经身处老龄化社会。我们这个新社会的品质,很大程度将取决于那些无法照顾自己的老年人被照顾的程度有多好(或者有多差);取决于照护者是被支持还是独自苦苦挣扎;取决于它是否能维持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每个人以符合人性的方式衰老和死亡——始终得到照顾直到最后,永远不被遗弃。作者 王之言 | 编辑 GGYAI制图 高孜然 | 排版 魏蔚文章来源:凤凰网
2024年04月12日
41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1
2
...
6
闽公网安备 35078402010113号